強烈關懷現實:報導文學在桃園
〈報導文學〉
強烈關懷現實:報導文學在桃園 陳謙
報導文學有其紀實文學的特質,原因是它有著現實的新聞性,又摻雜資料的深度,能更如實地反映生活現實。如果認真歸類報導文學當屬四大文類中的詩/散文/小說/戲劇當中之散文無誤。
一九七八年自從中國時報文學獎將報導文學搬上文學獎檯面的同時,報導文學這四個字似乎自己獨立成為一種特種文學類型,同年,本縣籍作家古蒙仁(本名林日揚)〈黑色的部落〉榮獲報導文學推薦獎,陳銘磻也以〈最後一把番刀〉勇奪第一屆時報文學獎優等獎,1979年古蒙仁(本名林日揚)以〈失去的水平線〉再獲時報文學獎優等獎,一直到1979年陳銘磻出版《賣血人》,古蒙仁隨即陸續出版《黑色的部落》、《蓬萊之旅》、《台灣鄉城小調》等書,可以說台灣的報導文學之路因這兩位作家的努力樹立良善典範,後學者多以此藍本做為寫作上參考的藍本,有開路先鋒的氣象,著實功不可沒。
中央大學教授焦桐也說,當年時報文學獎的報導文學獎,就是獨有的,「可以看見時報文學獎大膽嘗試,而且有著強烈的社會關懷。」報導文學確實是一項大膽的文學形式實驗,至今也只有「報導文學」散文以及「極短篇」小說,「敘事詩」的新詩這三種文學被「特化」,變成四大文學形式中更為獨特的型態。而其背後,只因有「獎掖」的鼓勵。
報導文學自然也催生近期所謂非虛構寫作的誕生,而從散文中特化出來的報導文學,基於對眼前事物的揭露,深植資料的處理,某種程度上就是非虛構寫作的典型,在表現技法與精神型態上皆有相互疊和之處。近期張捷明出版《中大湖个風》收錄部分報導文學的作品,又如向鴻全的《桃園人》,已經是「類」報導文學的紀實手法的呈現了,但其層樓更上的,是作者加注更多個人的抒情,向鴻全認為:「帶著自己家鄉的成長經驗或記憶,飛飄到這個世界的某處,落定下來,未來可能開出美麗的花或長成一棵成熟的樹,而文學需要更多的傳承,一棒接一棒,才有機會慢慢建立屬於桃園的文學記憶和傳統。」使其文本如水那般賦形於文字的形音義,更能感通挑動閱聽人內在的心弦,這樣寫作手法取法於報導文學的神髓,雖不見報導文學之名,確有報導文學深植人心的傳播力量,誰曰不宜。
◎原載《文化桃園》39期,2024年冬季號,頁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