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2 06:05:11幻羽

【人類 的 戰爭】+【戰爭會消失嗎?】

                                   【人類 的 戰爭

戰爭是一種集體、集團、組織、民族、派別、國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擊、殺戮等行為,使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由於觸發戰爭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軍人,因此戰爭亦被視為政治和外交的極端手段。在人類社會,戰爭則與政治緊密關聯,是多個組織和組織之間的有組織性的武裝衝突。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以武力為手段,目的是迫使一方服從另一方的意志(通常是政治意圖),通過多次大規模對決使敵人失去抵抗的力量,這樣的行為就是戰爭。兵法是在戰爭中作戰的方式,沒有戰爭的情形稱為和平。 

一些學者不認同戰爭一定和政治有關,有些戰爭出現時間比政治、國家還要早。所以約翰·基根認為克勞塞維茨的定義有局限性,只適用於文明社會,他給出的定義是:「戰爭一向是文化的表現,往往是文化形態的一個決定因素,在某些社會是文化本身」。

若從開戰開始計算死亡的人數,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約在6,000萬至8,500萬之間。若以人口比例來看,巴拉圭戰爭是近代歷史殺傷力最強的戰爭,殺死了巴拉圭60%以上的人口。依照史迪芬·平克的說法,理察·斯莫利在2003年將戰爭列為接下來50年間人類10大問題中的第6個。

史前戰爭

由於史前時代的人類是群居生活,以幾十人或幾百人的部落形式來,而且部落與部落之間的交流還不太多,所以當時戰爭的規模十分地小,因此與近代的戰爭相比,簡直是天淵之別。而且當時人類除了木材和石塊外,還不懂得如何善用其他存在於地球上的各種物質,以致史前戰爭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後,所以很多時候就只是使用木棍和石斧來作戰。

後來,人類為了捕殺一些大型和行動迅速的動物來維生,就發明了弓箭、槍矛和彈弓此等的攻擊範圍較遠的武器。這為史前的戰爭帶來了一種新革命。

戰爭類型

戰爭必須包括一定程度的對抗,而且需藉由軍隊使用武器及其他軍事技術與裝備,配合軍事戰術、軍事戰略以及後勤。軍事家在軍事史有關戰爭的研究目的在於找到戰爭理念,並設法簡化為軍事學。   

西班牙內戰中,格爾尼卡的廢墟,西班牙內戰是歐洲最血腥的內戰之一 現代的軍事學在建立一戰爭相關的軍事政策前,會先考慮以下的因素:戰爭中作戰的環境、國家武力在戰爭中的角色、以及部隊需使用的武器。 

<1>非對稱作戰是在二個規模有顯著差異的軍隊之間的戰爭。非對稱作戰有時會用游擊戰來克服兩軍隊規模及武器裝備上的差異。

<2>化學戰是指蓄意以化學藥品作為武器的戰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開始使用毒氣作為化學武器,造成約130萬人的死亡,其中有超過10萬人是平民。在大戰後有上萬平民及軍人因為化學武器造成的肺部、皮膚及腦部損傷而死亡,後來訂定許多協議禁止使用化學武器,非致命性的化學武器,例如催淚彈及胡椒噴霧廣為使用,但有時也會造成人員死亡。

<3>內戰是指衝突的雙方是在同一國或同一政治實體內,衝突的目的可能是爭奪國家或是政治實體的控制權,或是其中一方要尋求獨立。

<4>常規戰爭是為公開地使用傳統戰爭武器和戰場戰術去戰勝敵人,一般不會採用核子武器、生化武器或是化學武器,頂多只會為戰爭的目的及策略,進行局部的布署。

<5>全球戰爭是指戰爭已不只是在直接衝突的國家及地區之間,而是影響全世界,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及越戰都是這類的例子。全球戰包括世界大戰以及跨國戰爭,後者是指局部幾國發生戰爭,但在其他國家也已產生敵對的情勢。

<6>核戰爭是利用核武器為主要的攻擊武器,而不是像在傳統戰爭中因為戰略或戰術上的需求而使用核武器。

<7>非常規戰爭和常規戰爭相反,是使用非一般作戰的方式達到軍事的勝利。

世界上最大的戰爭(根據死亡人數統計)

生命損失最昂貴的10大戰爭中的其中3場,均已在上個世紀發動。這些包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蒙古征戰,其中9場涉及到了中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總死亡人數達到7,000萬以上,超過了所有其他戰爭死亡人數。主要有兩個因素,武器科技的進步以及近代在整體人口增長上的顯著發展。 

<1>7,000萬-8,500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參見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2>4,000萬-6,500萬: 蒙古征戰(13世紀,參見蒙古人西征和韃靼入侵)

<3>3,600萬-4,000萬: 三國戰爭(184年-280年)

<4>2,800萬: 德蘇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1941年-1945年)

<5>2,500萬: 明清戰爭(1616年-1662年)

<6>2,000萬: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參見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7>2,000萬: 太平天國及捻軍同清朝及英法聯軍的戰爭(中國清代,1850年-1872年)

<8>2,000萬: 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1937年-1945年)

<9>1,600萬: 川楚教亂(中國清代,1794年-1804年)

<10>1,300萬: 安史之亂(中國唐代,755年-763年)

<11>1,000萬: 戰國的歷次戰爭總和(中國戰國前453年-前221年)

<12>800萬-1,200萬: 同治陝甘回變(1862年-1877年)

<13>750萬: 第二次國共內戰(1947年-1949年)

<14>700萬-2,000萬: 帖木兒帝國征戰(1370年-1405年)

<15>500萬-900萬: 俄國內戰和協約國武裝干涉(1917年-1922年)

                  【戰爭會消失嗎? Will War Ever End?

                         科技記者-約翰·霍根(John Horgan)

戰爭並非人類自然環境的一部分。文明提倡用非暴力途徑來實現變革。 

在各種形式的人類暴力中,戰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群體間有組織的、導致死亡的暴力──具有最大的毀滅性。在整個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思想家論述過戰爭,伊曼努爾·康得(Immanuel Kant) 曾提出以預防性戰爭作為解決兩國爭端的手段,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則預言戰爭終將結束。 

然而,根據我在過去幾年所做的調查,今天,大多數人不得不接受戰爭和軍國主義這一不可避免的事實。在被問及"人類是否會停止打仗?"時,我任教的大學90%以上的學生回答說"不會"。很多學生提出的理由是:戰爭"存在于我們的基因中"。 

乍看起來,最近有關戰爭和侵略的研究似乎支持這一宿命論的觀點。據伊利諾伊大學人類學家勞倫斯·基利(Lawrence Keeley)估計,90%以上的國家形成前的部落社會至少偶爾發生戰爭,而很多社會則是戰事連綿。部落戰爭通常是些小規模的衝突和伏擊戰,而不是大規模對陣。但在長期內,這些衝突造成的死亡率可能高達50%。基利指出,這些結果駁倒了18世紀法國哲學家讓·雅克·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的論斷,即在文明出現之前,人類是生活在與自然和諧及相互和諧之中的"高尚的野蠻人"。 

一些科學家將戰爭追溯至人類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從遺傳學角度而言黑猩猩是我們的近親。從1970年代中期起,研究人員在非洲觀察到,來自同一群體的雄性黑猩猩一起巡守他們的地盤,如果遇到來自另一群體的黑猩猩,便會毆打他,並往往直到打死為止。 

哈佛大學人類學家理查·蘭厄姆(Richard rangham)報告說,黑猩猩群體之間的暴力造成的死亡率與漁獵時期的人類死亡率近似。他說:"類似黑猩猩之間的那種暴力存在於人類戰爭之先,並為人類戰爭鋪平了道路。在500萬年持續不斷的廝殺後人類依然存在實在令人驚奇。" 

蘭厄姆認為,在自然選擇過程中佔優勢的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有暴力侵犯傾向的雄性靈長類動物。他舉出有關生活在亞馬遜雨林中的一夫多妻部落雅諾馬米人(Yanomamo)的研究為證據。來自不同村落的雅諾馬米男子經常發動致命的襲擊和反襲擊。加利福尼亞大學人類學家拿破崙·查岡(Napoleon Chagnon)對雅諾馬米人進行了幾十年的觀察,發現男性殺手擁有的妻子和孩子的數目一般比從未行兇謀殺的人的妻子和孩子分別多一倍和兩倍。 

但是查岡堅決否認促使雅諾馬米鬥士廝殺的是他們的侵略本能。查岡解釋說,真正嗜殺成癖的人自己往往很快被殺死,而不會活得那麼久,以至於娶那麼多妻子和生那麼多孩子。 

查岡說,成功的雅諾馬米鬥士通常非常有自製力,非常精明;他們打鬥是因為在他們的社會中打鬥是男人提升社會地位的渠道。此外,很多雅諾馬米男人向查岡坦白說,他們憎恨戰爭,希望將戰爭從他們的文化中廢除──事實上,過去數十年來,由於雅諾馬米村落接受了法律和外部世界的行為規範,暴力發生的頻率已經急劇下降。 

並非人的本性 

的確,戰爭的間歇性使很多研究者拒絕接受戰爭是人性不可避免的後果的觀點。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Field Museum)的人類學家喬納森·哈斯(Jonathan Haas)指出:"如果戰爭深深植根于我們的生理機制,那麼它就會始終存在。"他說:"情況絕非如此。"他指出,戰爭絕不是像語言那樣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後者是一切已知人類社會始終具有的特徵。 

人類學家卡羅爾和梅爾文·恩貝爾(Carol and Melvin Ember)認為,生物決定論不能解釋國家出現以前的社會或國家社會間的戰爭形態。恩貝爾夫婦負責管理耶魯大學“人類關係區域檔案”(Human Relations Area Files),該檔案庫擁有過去和現在360種文化的資料。雖然這些社會中90以上至少介入過一次戰爭,但其中有些社會戰事連綿,而另外一些社會則很少打仗。恩貝爾夫婦發現戰爭頻率與環境因素有關,特別是乾旱、洪水和導致人們擔憂生活必需品匱乏的其他自然災害。

哈佛大學考古學家史蒂文·勒布朗(Steven LeBlanc)表示同意。他指出, 根據馬爾薩斯 (Malthus)理論,戰爭的根源是食品和其他資源的匱乏。他說:"有史以來,人類從未能夠在生態平衡中生活。無論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什麼地方,我們最終總是耗盡環境資源。這種情況導致我們始終把競爭當作生存手段,因此,戰爭便成了我們生態-人口失衡傾向的不可避免的後果。 "。他認為,避免未來衝突的兩種關鍵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長和找到替代化石燃料的廉價燃料。 

對靈長目的研究還揭示了環境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 研究靈長目行為的教授弗朗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曾指出,通常進攻性極強的獼猴在溫和的斷尾猴撫養下變得不那麼好戰。通過加強靈長目動物的相互依賴──例如迫使它們為食物而合作──和保證它們能同樣得到食物,德瓦爾成功地減少了它們之間的衝突。  在把這些經驗應用於解釋人類社會時,德瓦爾認為旨在促進貿易和旅行、從而促進相互依賴的歐盟(European  Union)之類的聯合體有著光明的前景。他說:"如果建立起經濟關係,那麼往往是為了爭奪資源而發生的戰爭就可能消失。" 

也許,現代戰爭研究得到的最有希望和最令人驚訝的資料是,作為一個整體,人類的好戰性日益降低。兩次世界大戰和二十世紀的所有其他血腥衝突導致全球不足3%的人口喪生,遠遠低於原始社會因暴力而喪生的男性比例,而原始社會的武器不過是棍棒和長矛,而不是機關槍和炸彈。 

如果把戰爭定義為造成每年1000人死亡的武裝衝突,那麼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國家之間的戰爭相對很少,而內戰在1990年代初期達到高峰後已經大大減少。 

構成當今大多數衝突的是遊擊戰、武裝反叛和恐怖主義,俄亥俄大學政治學家約翰·米勒(John Mueller)把這些衝突形式稱為"殘餘戰爭"("Remnants of War") 。米勒拒絕接受對這一趨勢所做的生物學解釋,因為"雄性激素的水平似乎並不比過去低。"米勒指出,民主國家之間幾乎從不發生戰爭,他把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戰爭的減少至少部分歸因於世界各地大批民主國家的湧現。 

需要更多的文明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指出,近年來戰爭和其他形式的暴力減少還有另外一些可能的原因:第一,擁有有效法制和員警隊伍的穩定國家的建立消除了霍布斯式你爭我鬥的無政府狀態;第二,預期壽命的延長使我們較不情願冒生命危險去參加暴力活動。第三,由於全球化和通訊技術的發展,人類變得日益相互依賴,並對我們自己的部落以外的群體報有同情心。平克的結論是:人類雖然很容易重蹈戰爭覆轍,但是“現代化力量促使形勢不斷向好的方面轉化”。 

總之,很多不同的研究反駁了戰爭是人類生存的常數的錯誤觀點。這些研究還表明,與有關崇尚和平的高尚野蠻人的神話相反,文明沒有製造戰爭,而是有助於防止戰爭。若想根除戰爭,我們需要的是更多而不是更少的文明。 

文明帶來法律體制,使我們可以制定法律,通過談判達成並實施協議來解決爭端。這些從地方法院到聯合國的各種機構極大地降低了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的暴力威脅。誠然,我們的機制遠非完善。世界各國仍擁有大量的武器庫,其中包括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武裝衝突仍在許多地區肆虐。那麼,除了上述提到的方案外,我們應該採取什麼行動來促進和平呢? 

埃默里大學人類學家梅爾文?康納(Melvin Konner)建議把婦女教育當作減少衝突的又一關鍵措施。他指出,很多研究表明,加強婦女教育導致出生率下降。其最終結果是,人口得以穩定,從而減少對政府和醫療服務的需要,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並最終降低社會動亂的可能性。 

降低出生率還會減少人口學家所稱的“光棍”,即未婚、失業的青年男性,這一類人口與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暴力的相關度較高。康納說:“幫助女孩受教育是對一個發展中國家所能進行的最佳投資。” 

接受和平 

顯然,消除戰爭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可以公平地說,戰爭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也就是說,它有很多不同的原因。若要實現持久和平,也必須考慮很多因素。  社會科學家可以從兩方面幫助推進和平:一是公開擯棄戰爭不可避免的思想,二是就戰爭與和平的原因展開更深入的研究。這一研究的短期目標是找到減少今天世界上的衝突的方法,不管衝突可能在哪里出現;長期目標是尋找人類實現永久和平的途徑:取締軍隊、軍備和軍事工業。 

在全球解除軍備目前似乎不太可能。但是我們難道真的能夠容忍軍隊和包括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在內的軍備成為文明的永久特徵?直至1980年代末期,全球核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很大,但是,蘇聯令人不可置信地瓦解,冷戰以和平告終。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也在沒有發生明顯暴力的情況下結束,同時,促進人權的努力在世界各地取得長足的進展。如果戰爭的根源存在于我們的基因之中--這似乎是很多人當前的擔憂--那麼我們對和平的嚮往和維護和平的能力也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