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2 16:10:16幻羽

**人類於未來的生存災難危機**

                           **人類於未來的生存災難危機**

人類對地球生物圈有關鍵影響,其龐大的人口主導著地球上許多生態系統。現階段人類活動已經產生了地球表面顯著的變化。超過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被人類改動,並使用了全球約20%的初級生產。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了近30%。這導致了廣泛及持續的物種滅絕,總稱為全新世滅絕事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佔總物種數約10%(截至2007年)。

目前大約有30%的物種有在未來一百年內滅絕的危機。現代的物種滅絕事件主要是棲息地的破壞、廣泛分布的入侵物種、人類的狩獵與氣候變化的結果。物種滅絕的後果會持續至少500萬年。這可能會導致地球生態的生物多樣性下降。 

目前有多個已知可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甚至使人類滅亡的危機。這些由人類自身造成的危機包括奈米科技的誤用、核戰爭、基因工程造成的疾病,或由一些物理實驗所造成的大型災難。同樣,一些自然事件可能造成世界末日的威脅,包括致命性的疾病,小行星或彗星的撞擊事件,失控的溫室效應及資源枯竭。然而,計算這些情況發生的實際可能性十分困難。

如果人類滅絕,人類建造的各樣建築物將開始腐爛。大型建築物的半衰期估計約為1000年。能存在最長時間的建築物​​有可能是露天礦場、大型垃圾填埋場、運河、主要公路及大型水壩。一萬年後,幾個巨大的石碑如吉薩金字塔群或拉什莫爾山仍可能以某種形式生存。

科技地球的未來| 免費照片素材(圖片)| photoAC

全球災難危機(Global catastrophic risk)是一個假設人類於未來將遭逢全球災難性的事件,導致現代文明毀滅、倒退或衰落的概念,又稱為世界末日。而任何能讓人類滅絕或永久減損人類發展性的事件,都可稱為人類的生存危機。

潛在的全球災難危機包括各種天災與人禍。其中,天災包括小行星撞擊、超級火山爆發、伽瑪射線暴、氣候變遷、磁暴發生或是全球的電子設備被摧毀等;甚至是外星生命入侵地球,這些事件都可能導致人類滅絕。

另外,隨著人類科技發展,例如:人工智慧叛變、生物技術危機、奈米科技武器等諸多新科技也都可能引發技術危機。而無能的全球治理政策則可能導致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等全球系統出現危機,例如: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帶來核子大屠殺、生物恐怖主義、網路恐怖主義,摧毀各種維生管線(如輸電網絡),同時毀壞人類文明。全球暖化、環境退化、人口過剩等環境、氣候危機,則因全球生態環境系統崩壞而出現,帶來物種滅絕與饑荒。

人類滅絕是未來學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課題。人類之所以滅絕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由於各類自然災害或者是人類的行爲本身。人類滅絕之後,地球的生態系統則會大幅重塑。 

不過其中一些小説裏常見的毀滅性自然災害,如隕石撞擊地球或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實際上發生的機率極低。 

而人類本身的行爲則包括核戰爭、生化戰爭、大規模的傳染病、劣生、人口過剩、人口過少或過度發達的科技(反客爲主的人工智慧、灰蠱)。某些人認為生態崩潰、全球變暖等等也可能是人類滅絕的原因。

可能性

因為人類並未經歷過整體性的大滅絕,所以對人類滅絕的預測均是主觀判斷。哲學家約翰·安德魯·萊斯利認為人類在接下來的五個世紀中不會滅絕的可能性為70%。2006年的斯特恩報告認為人類在一百年內滅絕的可能性為10%。 

此外預想的許多人類滅絕原因很可能並不會導致人類的完全滅絕。首先世界上存在許多相對孤立、人煙稀少的地區,核戰爭等一些災害不太可能毀滅每一寸土地。此外各國政府也建有避難所以預防災難來臨。

應對措施

霍金認為人類在技術成熟時可考慮太空移民,以此來防止人類完全滅絕 。此外還有學者建議在地球上建立完全自給自足的聚居地以防止人類滅絕。 經濟學家羅賓·漢森認為一個人口不足100的小型聚居地就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人類活過全球性災難的可能性。 

流行文化

一些現代科幻作品,如《沒有我們的世界》探究了人類滅絕後地球上會發生的事情。而人類滅絕本身則更加頻繁地出現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最早的關於人類滅絕的科幻小説可能是1933年寫成的《當世界毀滅時》。一些作品中危機最終可以得到消解,但在《R.U.R.》和電影《人工智慧》中人類最終未能逃脫滅絕的命運。

末日小說(英語:apocalyptic fiction)是科學幻想中幻想由於核戰爭、瘟疫、喪屍、外星生命入侵、撞擊事件、人工智慧叛變、技術奇異點、種族退化、超自然現象、末世論、地球的未來、氣候變化、資源枯竭或其他災害造成文明結束的子類別。

後末日小說(英語:Post-apocalyptic fiction)設定在上述災難後的世界或文明。時間範圍可以是災難後的不久以後,關注倖存者的痛苦或心理;也可以是一段時間之後,通常描寫災難前文明被遺忘(或被神話)的故事。災難後文明通常出現在一個農業社會、無技術世界,或者只遺留部分技術的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此類別顯得十分流行,由於公眾對核武器戰爭導致世界末日的恐懼。然而,最晚從19世紀初,一些明顯的末日小說就存在了,包括瑪麗·雪萊的《最後一個人》。

此外,啟示文學、比喻和戲劇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對於末日幻想的意識原由人類的大腦反射性與聯想性意識的聯接,人類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存在性和毀滅的可能性。然而,末日幻想的開端原至人類社會的反面性行為與不安的聯想。近年來人類的行為都反映出末日的可確認性前兆。

Google 研發人工智能死穴,防止AI 叛變- 明日科學

人工智慧叛變

在未來,學習迅速成為超級智能的計算機可能會採取無法預料的動作,或者機器人將在人類的競爭中勝出(一種技術奇點的情況)。由於其卓越的調度能力和組織能力以及可開發的新技術範圍,第一個出現的地球超級智能可能會迅速變得無與倫比:可以想像,它將能夠帶來幾乎任何可能的結果,並且能夠幾乎可以阻止任何可能阻止其實現目標的嘗試。如果它選擇,它可以消除任何其他具有挑戰性的競爭對手的智慧;或者,它可能操縱或說服人們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符合它自己的利益,或者可能只是阻礙他們進行干預的嘗試。

在Bostrom的書《超級智能:路徑、危險、策略》中,他將其定義為控制問題。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都回應了這些擔憂,霍金將這種人工智慧理論推向了現實。可能「預示著人類的滅亡」。

實驗技術事故

尼克·博斯特倫(Nick Bostrom)認為,在追求知識時,人類可能會無意中創造出一種可以摧毀地球和太陽系的裝置。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研究可能會導致異常情況,並帶來災難性後果。例如,科學家曾經擔心第一次核試驗會點燃大氣。其他人擔心,RHIC 或大型強子對撞機可能引發包括黑洞、奇異夸克團或虛假真空狀態的連鎖反應全球災難。這些特殊的關注已被駁回,但總體關注仍然存在。

礦產資源枯竭

由於目前正在開採和使用地球上有限的礦產資源;因此,整個世界經濟正在走向不可避免的未來崩潰,導致人類文明本身的滅亡。生態經濟學家和穩態理論家赫爾曼·戴利(Herman Daly)認為,世界經濟整體將走向不可避免的未來崩潰,從而導致人類文明本身的消亡。通過主張「……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避免浪費有限的創造能力來支持地球上現在和未來的生活」來提出同樣的論點。

戰爭與大規模破壞

人們最常探索的場景是核戰爭和終極武器。錯誤的警報導致發動核攻擊是一種可能的情況。這幾乎發生在1983年蘇聯核警報誤報事件期間。儘管每年發生核戰爭的可能性很小,但從長遠來看,馬丁·赫爾曼教授卻認為這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可能性接近零,否則不可避免地會有一天,文明的運氣就會耗盡。在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國總統約翰·甘乃迪估計,核戰爭的機率「在三分之二甚至二分之一之間」。

美國和俄羅斯總共擁有14,700枚核武器,估計全世界共有15,700枚核武器。除了核武器之外,對人類的其他軍事威脅包括生物戰(BW)。相比之下,化學戰雖然能夠造成多種局部災難,卻不太可能造成全球性災難。

世界人口與農業危機

由於醫學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20世紀人口迅速增加。在1950年至1984年之間,隨著綠色革命改變了全球農業,世界穀物產量增長了250%。農業的綠色革命幫助糧食生產跟上了世界人口增長的步伐,或實際上促進了人口增長。綠色革命的能源是通過化石燃料以肥料(天然氣)、農藥(石油)和碳氫化合物灌溉的形式提供的。康奈爾大學生態與農業教授David Pimentel和美國國家食品與營養研究院(INRAN)的高級研究員Mario Giampietro在1994年的《食物、土地、人口和美國經濟》研究中,推算美國可持續經濟的最大人口為2億。該研究稱,為了實現可持續經濟並避免災害,美國必須至少減少三分之一的人口,而世界人口將必須減少三分之二。

小行星撞擊

地球上曾經發生了多次重大的生物滅絕過程,特別是七千萬年前的恐龍滅絕(第二大滅絕事件,終結了中生代),被認為起因於一次嚴重的小行星撞擊;而現在占主導的地-月系起源學說也認為月球是來源於一次巨大的星體撞出的地函碎片重新凝聚而成。因此如果地球遭受類似的撞擊,輕者地球表面嚴重損毀,重者整個地球結構將重組甚至解體。 

File:SN1994D.jpg

宇宙威脅

近距離的超新星爆發會產生強大的光輻射和粒子流,因而影響到地球的安全。銀河系的超新星爆發並不多,而近距離發生的概率更小。但是,據認為一顆近接地球的超新星引起的伽瑪射線暴有可能是造成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的原因。此外,超新星爆發的位置也與其毀滅範圍密切相關,只有發生在天球赤道面附近的超新星才會產生全球性照射,否則會在南極或北極附近出現一個射線轟擊的盲區(在天極附近的超新星的盲區可達半個地球)。 

外太空除了明亮的恆星,還有大量看不見的游移的褐矮星或木星級別的天體,如果其中一個穿過太陽系會造成巨大的引力擾動,如果它幸運地沒引起星球撞擊,也有可能造成地球軌道的變更,無論是更接近太陽還是更遠離太陽都會引起可怕的氣候災難。由於目前對這種不發光的遊星發現困難,因此對其真實數目了解有限。按目前的知識估算,其發生概率微乎其微。

雖然太陽違背數十億年的規律發生異常噴發或爆炸等情況出現的機率幾乎為零(地球歷史上未曾發生),但是隨著太陽走向衰老,會逐漸變熱變大,最終吞噬內軌行星,而在這一過程中,地球將變得酷熱難當而不適宜生物生存。十多億年後就會達到毀滅性的酷熱,而吞噬行星將發生於幾十億年後。 

當地球自轉的切線速率接近光速時,地球自然被轉開來。然而,地球的自轉呈現減速趨勢,這個災難不太可能發生。 

地磁消失或翻轉將使地球表面失去磁保護層,直接暴露在太陽粒子輻射的轟擊之下。不過這是否會造成如同某些影視作品描述的世界末日仍值得懷疑,因為地球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多次地磁翻轉,但歷史上曾出現的大小滅絕事件的時間與之並不重合。地磁驟變如果要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還需要與太陽爆發超級耀斑相配合,因此發生的概率極低。

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爆炸都極其明亮,過程中所突發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並可能持續幾周至幾個月甚至幾年才會逐漸衰減。而在此期間,一顆超新星所釋放的輻射能量可以與太陽在其一生中輻射能量的總和相當。恆星透過爆炸可以將其大部分甚至幾乎所有物質以高至十分之一光速的速度向外拋散,並向周圍的星際物質輻射激波。這種激波會導致一個由膨脹的氣體和塵埃構成的殼狀結構形成,這被稱作超新星殘骸。超新星是星系重力波潛在的強大來源。初級宇宙射線中來自超新星的占了很大的比例。 

超新星比新星更有活力。超新星的英文名稱為 supernova,nova在拉丁語中是「新」的意思,這表示它在天球上看上去是一顆新出現的亮星(其實原本即已存在,因其亮度增加而被誤認為是新出現的);字首的super-是為了將超新星和一般的新星有所區分,也表示超新星具有更高的亮度。超新星這個名詞是沃爾特·巴德和弗裡茨·茲威基在1931年創造的。 

超新星可以由兩種方式觸發:突然重新點燃核融合之火的簡併恆星,或是大質量恆星核心的重力塌陷。在第一種情況下,一顆簡併的白矮星可以透過吸積從伴星那兒累積到足夠的質量,或是吸積或是合併,提高核心的溫度,之後點燃碳融合,並觸發失控的核融合,將恆星完全摧毀。在第二種情況,大質量恆星的核心可能遭受突然的重力坍縮,釋放重力位能,可以產生一次超新星爆炸。 

最近一次觀測到銀河系的超新星是1604年的克卜勒超新星(SN 1604);回顧性的分析已經發現兩個更新的殘骸。對其它星系的觀測表明,在銀河系平均每世紀會出現三顆超新星,而且以現在的天文觀測設備,這些銀河超新星幾乎肯定會被觀測到。它們作用的角色豐富了星際物質與高質量的化學元素。此外,來自超新星向外膨脹的激波可以觸發新恆星的形成。

Careers in space – Scientists - Canada.ca

外星人入侵

聰明的外星生命(如果存在的話)可能會入侵地球,以滅絕和取代人類的生命,在殖民體系下奴役人類,竊取地球的資源,或徹底摧毀地球。 

儘管從未獲得過外星生命的證據,但卡爾·薩根等科學家推測,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很高。1969年,針對阿波羅計劃造成的生物污染可能性,將《地球外照射法》添加到了美國聯邦法規中。1991年將其刪除。科學家認為這種情況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可能性不大。

全球性瘟疫

在2014年,聯合國暫緩了對於甲型流感、MERS,和SARS的研究。有科學家對這種暫緩提出質疑,認為這種暫緩政策會導致人類在抗病毒研究上的延誤並造成嚴重後果。

自然氣候變化

地質歷史上的氣候變化,曾多次導致寒冷的冰期和全球暖化,有時候還導致海水缺氧或全球乾旱,這些氣候災難被認為曾引起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中相對較弱的三次,但比起完全改變地球生物圈的另兩次(從古生代到中生代的轉折和中生代向新生代的轉折),沒有造成全球性的毀滅,因此並不一定會造成完全意義上的世界末日。

超級火山爆發

超級火山爆發有可能產生遮蔽全球陽光的效果,造成連續數十年的全球寒冬,全球性糧食絕收。形成西伯利亞暗色岩的火山爆發,是過去5億年來,已知最大型的火山爆發之一,與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的時期相符合。該次滅絕事件造成90%的物種消失,是生物史上最嚴重的滅絕事件,終結了古生代。

2.5億年前兩大物種滅絕之謎獲突破性進展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介紹,來自愛爾蘭的科學家目前已經確認,科學家獲得2.5億年前兩大滅絕之謎突破性進展,他們在發生於2.5億—2億年前的世界兩大滅絕之謎的研究中獲得突破進展,他們日前已經斷定:此前備受科學界所認可的氧氣突然大量流逝是滅絕之謎的主導成因的假說是不正確的。   

據介紹,在2.5億年之前的二疊系至三疊系所發生的兩次全球性大災難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各國科學家們的研究焦點。 

據科學家們介紹,這兩次事件是地球史上最為惡劣的災難事件,此事件位居全球五大滅絕災難之首。當時世界上所有物種中的95%以上都遭到了滅絕的厄運,這兩場災難將地球上的物種消耗殆盡。在此前的學術探討中,該災難事件一直都是科學家們所爭論的焦點:部分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在於彗星以及其他行星與地球撞擊所致;另一部分科學家則認為這主要是由於西伯利亞一帶所引起的洪水以及火山噴發而最終導致陸地動物的大滅絕,而水生動物的消亡則是由於水下氧氣流失所導致;此外也有許多科學家認為,2.5億年之前所發生的災難性事件與大氣層稀薄密不可分,由於大氣層的稀薄進而致使氧氣流逝,最終使得大量生物滅絕。然而,來自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的研究人員卻統統不贊成以上分析,他們認為由於氧氣流逝耗盡而造成最終生物的滅亡雖然看起來比較合乎常理邏輯,但是事實上這樣的分析站不住腳。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教授克萊爾·貝爾徹(Claire Belcher)是該研究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她與團隊工作人員對地球2.5年前所發生的這兩次全球性災難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察研究。貝爾徹表示,“為了對2.5億年前地球生存狀態進行更為準確的分析,我們特製了專門的研究房間,對當時的溫度環境等一系列自然條件進行模擬;此外,我們還製作了熱成像系統以及全大氣、溫度以及空氣密度控制裝置。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研究方式,將當時的自然情況最準確最細緻的模擬出來,真正了解到當時所發生的所有狀況。”與此同時,在整個設計方案中,研究氧氣的燃燒氧化現象的極限發生條件也是貝爾徹團隊所要攻破的一大難題。   

貝爾徹女士表示,在實驗的整個進行過程中,團隊工作人員不斷地將實驗所得數據與2.5億年前木炭化石進行比照分析。而這些木炭化石也正是目前研究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參考依據,這些木炭化石揭露了2.5億年前火源的整個燃燒狀況,而當時所能夠達到燃燒的必要條件是需要有足夠的氧氣。此外,當時的燃燒情況十分普遍則說明了當時的氧氣狀況並不像此前科學界所一致認為的那樣含量極為稀少。貝爾徹認為通過這樣的全方位模擬實驗以後,他們對當時的自然情況又有了更為全新的認識。“為了極為貼近當時的自然狀態,我們採用了包括松木、苔蘚、紙張以及蠟燭等實驗燃燒材料。此外我們還將氧氣的濃稠度不斷進行調節,將實驗條件不斷與古譚屑化石所展現出的2.5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之間的中生代自然條件進行對比。經過不斷地反复研究論證,我們最後發現,此前學術界所認為的長時間低氧條件存在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此外貝爾徹女士認為,“學術界過去所持有的氧氣流逝、低氧環境論一直在該問題研究中佔據主導優勢,他們普遍認為低氧氣含量、氧氣濃度低於12%的環境是這一系列地球大災難的主要誘導因素,然而通過我們長時間的實驗、分析考察後發現事實其實不是這樣,我們應該更專注於眼前的細微事實細節,而並不是想當然的靠直覺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判,這樣得出的結論與結果並不可靠。”   

據資料顯示,發生於2.5億年前的生物大滅絕是一次空前絕後、影響至深的事件,它使包括恐龍滅絕在內的其他幾次生物大滅絕都顯得黯然失色。生物界的浩劫同時也使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理念顯得蒼白無力。美國古生物學家古爾德認為,假如科學家們能夠解釋這次規模最大的死亡事件,他們就有可能找到理解其他幾次生物大滅絕的鑰匙。自5.8億年前出現動物以來,地球上曾發生過6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但發生於2.5億年前的生物滅絕足以令所有人膽寒,這次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滅絕事件一直是科學界關注的焦點。自寒武紀大爆發以來,地球上的生命演化並非一帆風順,其中穿插了6次影響遍及全球的生物大滅絕事件。在6次大滅絕中,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大滅絕也是一次極為著名的生物滅絕災難事件,這次生物滅絕毀滅了1/4的動物種類,其最大貢獻在於消滅了地球上處於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並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後登場提供了契機。   

據介紹,貝爾徹教授利用可操作性、控制力極強的實驗室研究設備完全模擬出當時2.5億年前至2億年中生代時期的真實地球自然環境,對當時發生的兩次全球大災難進行深入分析,從而得出了目前最為權威的研究結論。許多科研工作者表示,貝爾徹教授以及她的團隊所做出的這次研究結論,是多年來學術界關於2.5億年前兩大滅絕之謎研究的一次重要進展,為史前大災難研究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據相關人士透露,貝爾徹教授及其團隊的研究項目一直以來受到歐盟的瑪麗居里基金會的讚助,從而最終使得該團隊在最為先進的研究環境中對該項研究能夠做出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