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3 20:01:28幻羽

印度與中國誰是水稻的發現者 + 人類最初培育稻米是在9400年前 +海水稻在中國上市銷售 +中東沙漠種植中國海水稻成功



             ☆☆印度與中國究竟誰是水稻的發現者?☆☆

                    2016年11月22日
22:33

英國考古學家發現了此前未知的證據,可證明古印度居民在4500年前已經開始種植水稻了,這一時間可以與中國種植水稻的時間持平,甚至比中國更早。 

這篇刊登在《Antiquity》上的文章對此進行了論述。英國牛津大學的工作人員在對古印度城市拉卡希加里遺址進行研究之後得出結論表示,水稻在印度成功普遍種植的時間可能比中國早出430年,在4500–5000年前,在印度的拉卡希加里及其附近的村莊就已有近4萬名居民居住。

時至今日,印度河山谷的拉卡希加里、現代印度西部的一些村莊降水量仍然居高不下。考古學家們表示,這可能是使居民們在這一最適合農業發展並出現各種作物種植傳統的地點之一安家落戶的原因。冬天種植小麥、大麥和豌豆,夏天則種植當地不同種類的小米、鷹嘴豆和水稻。經過放射性碳測定年代鑑定,所有這些穀物都是由當地居民在公元前2700–2600年間種植的,這一時間比中國發現水稻種植的時間早出很多。

且學者們認為,作物的多種類證明了擁有超過兩千多年的古印度文明的生命力,證明了印度文明比古埃及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佔有更廣的地區和領域。


研究:人類最初培育稻米是在9400年前的中國

© AFP 2019 / STR

           ☆☆研究:人類最初培育稻米是在9400年前的中國☆☆

                         2017年05月31日
16:03

中國研究人員在浙江省南部進行考古發現,人類開始種植水稻大約是在9400年前。他們在那裡找到了古老的水稻化石。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考古工作在中國研究人員早些時候考古發現陶片的浙江省浦江縣上山文化遺址展開。他們在那裡找到了保存並不完好的水稻莖稈和大量的植結石。幾乎所有的植結石都是彎曲的,這是訓化水稻的特徵,這一特徵是野生水稻所沒有的。通過對植結石的化驗,也依據其他考古發現和對土壤的化驗確定了水稻的年齡。

這是目前為止能證明的人類種植水稻的最古老的證據。不排除中國長江下游地區就是人類最早開始種植水稻的地區。




                     ☆☆海水稻在中國上市銷售☆☆

                       2017年10月24日
20:41

中國學者們在農業領域取得了從未有過的進步: 他們學會瞭如何在鹹水中種植水稻,地點在中國山東省青島市黃海之濱。這是俄羅斯《生意人報》記者、中國研究專家米哈伊爾·科羅斯季科夫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介紹的。 

中國一共約有100萬平方公里的鹽鹼地,植物難以在這種不利環境中生長。中國的鹽鹼地面積大約相當於一個埃塞俄比亞,現在這種土地也可重新進行農業輪作了。 被譽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的學者袁隆平向中國媒體表示,如果能夠利用哪怕是十分之一的鹽鹼地,那麼全國的水稻產量將增加20%以上,也就是增加5000萬噸,足以養活2億人。袁隆平現年87歲,他所領導的團隊沒有從零培育出新的水稻種類,而是把現有的水稻亞種的收成增加了一倍。這些稻穀亞種是上世紀70年代培育的,當時中國學者們為了努力養活迅猛增加的居民人數,而開始尋找能夠在海水中生長的水稻種類。他們在廣東省遂溪縣發現了一種水稻亞種,但一公頃的收成僅有兩噸,僅為普通水稻的三分之一,沒有種植意義。現在的水稻產量增加到了商品指標的水平:每公頃收成4.5噸。 


雲南省生態農業研究所所長那中元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目前按照工業規模種植海水稻是否現實。他說:

"所謂的'海水稻'作為一個新的稻種出現,這是一件好事,是應當予以肯定的。但是從目前的試驗情況來看,將其稱之為"海水稻"還為時過早。因為海水平均含鹽量為4%,近海海水的含鹽量至少也在2%以上。現在研究的這一稻種要在含鹽量為6‰的情況下可以栽培,在海水和淡水混合的地方含鹽量一般要在1%以上,那麼要人為地製造含鹽量6‰的地方,恐怕這樣的地方不是很多。中國自解放後就曾進行過鹽鹼地治理,最早的治理就是種水稻,洗鹽壓鹼之後種植水稻。我要強調的是,當時是中國的水資源還很豐富。但是改革開放以後,林木破壞嚴重,水資源急劇減少。那麼水資源減少之後,再用水沖洗鹽就不可能了。過去那些用水改造的鹽鹼地也就全部荒廢了。現在中國的問題不僅僅是耕地,最嚴重的是水資源問題。中國的水資源總量本就不多,河流從1991 到2012年已經減少了55%,現在中國水資源十分緊缺,再希望用水製造出含鹽量為6‰的地方種水稻,這是不現實的。而且,水資源污染也是一個問題。如何將技術改進至能夠在含鹽量為1%到1.4%的地方種植水稻,才是有前景的。在中國水資源緊缺的情況下要造福老百姓,還有待努力。" 

新型海水稻專利權屬於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Yuan Ce Biological Technology),該公司的命名旨在紀念水稻學者袁隆平及與他合作的團隊。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售稻米品牌為" 袁米 ",也是為了尊重袁隆平及其主張。海水稻售價每公斤50元,是普通稻米價格的8倍。那些決定品嚐海水稻的人們證實,它的味道與普通稻米有區別,但他們不認為這種味道是令人不愉快的。海水稻目前僅在網上銷售,米袋重量從1公斤到10公斤不等。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從8月起接受訂單,此後共有1000人已經表示有意訂購這種非同尋常的稻米,目前訂購總量已經達到6000噸。公司發言人說,他們希望2017年年底前將獲得總價1000萬元的訂購額。

科羅斯季科夫在為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所做評論的最後指出,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黃仕文(音譯)表示,海水稻之所以價格高,原因可能不僅在於它具有異域風情,還有益於健康。海水是在水稻中存活的疾病和細菌的天然殺手。他指出,這降低了農藥的必要性,使水稻更有機。他指出,海水稻的研發者們剛剛踏上征途:目前水稻不是在純海水中生長的,而是在嚴重稀釋的海水中生長的,含鹽量僅相當於海水中的五分之一。但他相信,這一想法具有光明未來:它有助於把沒有生命的荒漠變成稻田,在出現規模效應後,海水稻的價格也會逐漸降下來。



中國學者們在農業領域取得了從未有過的進步: 他們學會瞭如何在鹹水中種植水稻,地點在中國山東省青島市黃海之濱。

☆☆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獎體會 堅守"硬核內容",方能走得更遠 ——電視消息《中東沙漠種植中國海水稻獲成功》創作感悟 ☆☆

   *韓信* *范維堅*-2019年11月29日08:43-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1.要有“硬”選題 

在習近平主席2018年新年賀詞中,海水稻與C919大型客機、量子計算機等一道被“點名”。近幾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成為新聞富礦,不少媒體緊盯不放,以海水稻為題進行創作,也有同行在精品創優中有所斬獲。 

2018年5月28日,全國六處稻作改良試驗示範基地同時進行海水稻插秧,開展耐鹽鹼水稻品種審定區域種植試驗和鹽鹼地稻作改良技術產業應用示範。各路媒體蜂擁而至,我們試圖找到一個好的報導角度,力求在競爭中佔據優勢。而當時,有一個消息被不少人忽視:位於阿聯酋迪拜的荒漠化土地海水稻及稻作改良項目完成第一批品種試種測產。  中東沙漠種植中國海水稻,是在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開展農業國際合作、分享中國經驗,成為中國與沿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的有效模板和最佳結合點之一。而中東沙漠種植中國海水稻獲成功,將對解決自然條件惡劣的國家和地區的糧食供給不足、維護全球糧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為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用兵貴在出奇制勝。一篇好的新聞報導,是以一個好的選題為種子生長而成的,而在關於海水稻的信息洪流中,我們網到了金種子、摸到了大魚。   

2.要有“硬”表達 

開好頭,還要走好路。省級地方媒體如何聚焦重大主題,彰顯新聞價值?如何才能在海量信息中抓住大家的眼球?可視化傳播無疑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在這個“人人皆拍客”的時代,主流電視媒體應發揮平台優勢,追求內容製作的專業水準。 

山東廣播電視台有一整套完善的標準化內容生產流程。針對這一選題,記者先後嘗試了圖文直播、短視頻等多種形式。通過對比可視化呈現效果,我們最終決定以電視消息為側重點,因為短視頻強調單一主題,而優質短視頻必須具備娛樂性、實用性和情感共鳴。電視消息則能展現事件的重大意義,體現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中東沙漠種植中國海水稻的故事也適合電視作品起承轉合、層層推進的敘事結構。  在海水稻及稻作改良項目完成第一批品種試種測產的當天,我們創作了“小快靈”作品《中東沙漠種植中國海水稻獲成功》。 

重視現場抓取。這篇電視消息一開始就進入熱帶沙漠中海水稻測產現場,展現了收穫、脫粒、宣布結果、中外工作人員擊掌相慶等場景。測產結束,工作人員在基地的休息室兼儲物室裡添水煮飯,不一會兒,整個屋子就瀰漫著稻米特有的香味,大傢伙有幸成為第一批品嚐這些特殊稻米的人。測產現場的關鍵信息、蒸米飯的生動場面,表現了人們對熱帶沙漠種出水稻的好奇和期待。好的電視消息,應通過現場抓取,讓每一個鏡頭都有含義、每一個人物都有角色定義,有棱角、有節奏,把觀眾帶到現場,讓他們看到、感受到,甚至“聞”到。如果沒有這些現場抓取,這篇報導的新聞價值將大打折扣。   

強化科技元素。眾所周知,水稻的生長對於氣候、土壤、水等條件要求較高。阿聯酋迪拜屬於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的最高溫近50℃,沙漠深處溫度超過60℃也是“家常便飯”,濕度只有不到20%,還常伴有沙塵天氣。面對極端晝夜溫差、地下高鹽度水位、低濕度、缺乏淡水、沙塵暴、缺乏土壤團粒結構、缺乏種植資源等諸多不利因素,在沙漠裡種水稻可以說是“難於上青天”。而敢在沙漠地帶實驗種植海水稻,靠的正是中國成熟的水稻種植技術。然而,實驗開始後,國內一整套成熟的水稻種植技術很多都變得不管用了,得按照當地實際,重新摸索方法。

通過深入採訪,我們了解到,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技術人員經過科研攻關,引入自主研發的鹽鹼地稻作改良技術“四維改良法”,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雲平台技術,幫助當地建立先進的智慧農業體系,推動了阿聯酋迪拜數字農業的發展。因此,記者著重挖掘新聞中蘊含的科技元素,表現中國農業科技的發展。 

展現畫面反差。電視消息以畫面為主,而畫面反差越大,視覺衝擊力越強,給人的印象越深,效果也就越好。在拍攝時,記者對自然環境進行了細節描述:高溫下,沙子上騰起的氣浪,被沙漠包圍的試驗基地和稻田盎然的綠意……動感的鏡頭強力塑造反差、製造衝突,找到了足以震撼觀眾的視覺符號。此外,電視消息的畫面講究構圖,專業精緻的呈現讓鏡頭表現充分,通過深入採訪挖掘,流暢敘述故事,體現了新聞價值。 

揭示社會意義。報導在中東沙漠種植中國海水稻,我們還要展現時代景深——農業交流和農產品貿易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主要內容。新時期,農業發展仍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農業國際合作成為沿線國家共建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最佳結合點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鹽鹼地面積約為143.157億畝,即便其中只有1/20的面積能夠種植海水稻,也有望多養活5億人。袁隆平院士接受我們專訪時說,海水稻一粒種子,帶動中國農業全產業鏈走出國門,服務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他的同期聲為這一切布好了局,定好了調,時代的印記就這樣深植在這篇報導裡。   

3.要有“硬”頭皮 

做新聞必須耐得住寂寞。不僅要耐得住寂寞,而且要精細到極致。需不惜代價不辭辛勞,一路跟踪,一追到底。 

從阿聯酋迪拜驅車向東向南,世界知名購物天堂、中東地區經濟金融中心的繁華漸漸遁去。一個多小時後,到達沙漠戈壁的腹地,一個荒涼的阿聯酋迪拜展現在眼前。走下汽車,熱浪撲面,七月的熱帶沙漠幾乎令人窒息,眼鏡一下就模糊了,衣衫被汗水濕透。來到這片沙漠,能做成什麼報導,我們心裡並沒有把握。攝像記者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剛剛經歷完60度的炙烤,機器爆表,不工作了。大量喝水,脫水還是比較嚴重,自身的降溫系統發達,出汗後補充鹽分不及時,電解質失衡,小腿兩次出現抽筋了。” 

挺熱,但還沒有熱得犯糊塗。媒體人都重視“獨家新聞”,獨自擁有,人無我有。而現在這個時代,很難做到獨家,所以我們要做到極致。沒有對測產專家的採訪,就無法體現實驗的公信力;沒有袁隆平院士的分析,就無法進行精準描述;進出實驗基地需要提前報批,突發事件導致我們的直播被叫停;採訪當地項目工作人員的計劃遲遲無法落實……  創作就是硬著頭皮往前走,想放棄的時候再堅持一下。 

走得遠,扎得深。整個採訪持續近一個月,素材和成片比超100∶1,我們留下了大量珍貴的素材。融媒體報導強調合作,各個環節的運轉密切相關。為了搶時效,體現新聞價值,國內、國際兩個團隊同時創作,不僅按照標準完成任務,還自我創新,做到了給自己負責的內容加分。 

當前,融合發展是媒體人應對新媒體挑戰的共同課題,但內容的核心地位沒有動搖,我們應該致力於此,把內容做活、做新、做實。 

(作者韓信系山東廣播電視台融媒體資訊中心公共運營中心主任,范維堅系山東廣播電視台融媒體資訊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