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5 13:42:17幻羽

【禪門修證指要─本寂無住-4】

         “佛”的图片搜索结果 

            【禪門修證指要─本寂無住-4

             ─修心要論─五祖*弘忍*大師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五陰重雲所覆,如內燈光不能照輝。譬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暗,日豈爛也,何故無光?光元不壞,只雲霧所覆。一切眾生淨之性,亦復如是,只攀緣妄念煩惱諸見重雲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故知自心本來淨。

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涅槃者,體是寂滅,無安樂。我心心,妄想則斷;妄想斷故,則具正念;正念具故,寂照智生;寂照智生故,窮達法性;窮達法性故,則得涅槃。

故知守本心,是涅槃之根本。乃至一手爪,畫佛形像,或造恆沙功德者,只是佛為教導無智慧眾生,作當來勝報之業,及見佛之因。若願自早成佛者,會是守本心。三世諸佛無量無邊,若有一人不守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故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故知守本心,是入道之要門也。如來於一切經中,說一切罪福、一切因緣果報,或引一切山河大地草木等種種雜物,起無量無邊譬,或現無量神通種種變化者,只是佛為教導無智慧眾生,有種種欲心,心行萬差,是故如來隨其心門引入一乘。我體知眾生佛性,本來淨,如雲底日。但了然守本心,妄念雲盡,慧日即現。何須更多學?知見所生死苦,一切義理及三世之事。《涅槃經》云:「知佛不說法者,是名具足多聞。」故知守本心,是十二部經之宗也。三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先守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後得成佛。故知守本心,是三世諸佛之祖也。

若有初心學坐禪者,依《觀無量壽經》,端坐正念,閉目合口,心前平視,隨意近遠,作一日想,守心,念念莫住。即善調氣息,莫使乍麤乍細,則令人成病苦。夜坐禪時,或見一切善惡境界,或入黃赤白等諸三昧,或見身出大光明,或見如來身相,或見種種變化,但知攝心莫著,並皆是空,妄想而見也。經云:「十方國土,皆如虛空,三界虛幻,唯是一心作。」

若不得定,不見一切境界者,亦不須怪。但於行住坐臥中,常了然守本
心,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一切萬法不出自心。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鍊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若了此心源者,一切心義自現,一切願具足,一切行滿,一切皆辦,不受後有。會是妄念不生,我所心滅,捨此身已,定得無生不可思議。好好自安自靜,善調諸根,就視心源,恆令照燎淨,勿令無記心生。諸攝心人,緣外境,麤心小息,內鍊心,心未淨時,時,於行住坐臥中,恆懲意看心,猶未能了了淨獨照心源,是名無記心也。

但能著破衣,飧粗食,了然守本心,佯癡不解語,最省氣力而能有功,是大精進人也。世間迷人,不解此理,於無明心中,多涉艱辛,廣修相善,望得解脫,乃歸生死。若了然不失正念,而度眾生者,是有力菩薩。分明語汝等,守心第一。若不勤守者,甚癡人也。

會是信心具足,志願成就,緩緩靜心。更重汝,好自閑靜身心,一切無所攀緣,端坐正念,善調氣息,懲其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好好如如穩看,看熟則了見此心識流動,猶如水流、陽焰,曄曄不住。

見此識時,唯是不內、不外,緩緩如如穩看,看熟則返覆消融,虛凝湛住,其此流動之識,颯然自滅。滅此識者,乃是滅十地菩薩眾中障惑。此識滅已,其心即虛,凝寂淡泊,皎潔泰然。吾更不能說其形狀。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經》第三卷中〈金剛身品〉,及《維摩經》第三卷〈見阿佛品〉,緩緩尋思,細心搜檢熟看。

“佛”的图片搜索结果 

                 ─觀心十門─*永嘉玄覺*禪師

觀心十門:初則言其法爾,次則出其觀體,三則語其相應,四則警其上慢,五則誡其疎怠,六則重出觀體,七則明其是非,八則簡其詮旨,九則觸途成觀,十則妙契玄源。

第一、言其法爾者,夫心性虛通,動靜之源莫二。
慮,緣計之念非殊。惑見紛馳,窮之則唯一寂。靈源不狀,鑒之則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異,慧眼之號斯存。理量雙消,佛眼之功圓著。是以三諦一境,法身之理恆。三智一心,般若之明常照。境智冥合,解脫之應隨機。非縱非橫,圓伊之道玄會。故知三德妙性,宛爾無乖。一心深廣難思,何出要而非路。是以即心道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

第二、出其觀體者,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

第三、語其相應者,心與空相應,則譏
讚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貪求,資財給濟。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香臺寶閣,嚴土化生。

第四、警其上慢者,若不爾者,則未相應也。

第五、誡其疎怠者,然渡海應須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心必須入觀,非觀無以明心。心未明,相應何日?思之勿自恃也。

第六、重出觀體者,祇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無,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無。

第七、明其是非者,心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非有,心不非無。是有是無即墮是,非有非無即墮非。如是祇是,是非之非,未是非是,非非之是。今以雙非破兩是,是破非是,猶是非。又以雙非破兩非,非破非非,即是是。如是祇是非是,非非之是未是。不非不不非,不是不不是。是非之惑,綿微難見,神
慮靜,細而之。

第八、簡其詮旨者,然而至理無言,假文言以明其旨。旨宗非觀,藉修觀以會其宗。若旨之未明,則言之未的,若宗之未會,則觀之未深。深觀乃會其宗,的言必明其旨。旨宗
其明會,言觀何得存存耶。

第九、觸途成觀者,夫再演言辭,重標觀體。欲明宗旨無異,言觀有逐方移。移言則言理無差,改觀則觀旨不異。不異之旨即理,無差之理即宗。宗旨一而二名,言觀明其弄引耳。

第十、妙契玄源者,夫悟心之士,寧執觀而迷旨。達之人,豈滯言而惑理。理明則言語道斷,何言之能議?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思?心言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寰中矣。

“佛”的图片搜索结果 

          ─坐禪箴+禪師語錄16則─*宏智正覺*禪師

─坐禪箴─

佛佛要機,祖祖機要。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

不觸事而知,其知自微。不對緣而照,其照自妙。

其知自微,曾無分別之思。其照自妙,曾無毫忽之兆。

曾無分別之思,其知無偶而奇。曾無毫忽之兆,其照無取而了。

徹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

 

─宏智正覺禪師語錄16則─

1)田地虛曠,是從來本所有者。當在淨治揩磨,去諸妄緣幻習,自到白圜明之處,空空無像,卓卓不倚。唯廓照本,遺外境界,所以道:「了了見無一物。」箇田地是生滅不到,淵源澄照之底,能發光能出應。歷歷諸塵,然無所偶,見聞之妙,超彼聲色,一切處用無痕鑑無礙,自然心心法法,相與平出。古人道:「無心體得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進可寺丞,意坐默。游入環中之妙,是須恁參究。

2
實做處,唯靜坐默究,深有所詣,外不被因緣流轉,其心虛則容,其照妙則準。內無攀緣之思,廓然獨存而不昏,靈然待而自得。得處不屬情,須豁蕩了無依倚,卓卓自神,始得不隨垢相,箇處歇得。淨淨而明,明而通,便能順應還來對事,事事無礙。飄飄出岫雲,濯濯流澗月,一切處光明神變,了無滯相,的的相應,函蓋箭鋒相似。更養得熟體得穩,隨處歷歷地,稜角勿道理,似白牯貍奴恁去,喚作十成底漢。所以道:「無心道者能如此,未得無心也大難。」

3)曠遠無畛,
淨發光,其靈而無所礙,其明而無所照,可謂虛而自明,其明自淨,超因緣離能所。其妙而存,其照也廓,又不可以有無言象擬議也。卻於箇裏樞機,旋關捩活,隨應不勤,大用無滯。在一切處,輥輥地不隨緣不墮類,向其間放得穩。在彼同彼,在此同此,彼此混然無分辨處。所以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若能如是,是出家,出家輩,是須恁體取。

4)衲僧家,枯寒心念,休歇餘緣,一味揩磨此一片田地。直是誅鉏盡草莽,四至界畔,了無一毫許
染。靈而明廓而瑩,照徹體前,直得光滑淨潔,著不得一塵。便與牽轉牛鼻來,自然頭角崢嶸地,異類中行履,了不犯人苗稼。騰騰任運,任運騰騰,無收繫安排處,便是耕破劫空田地底。卻恁來,歷歷不昧,處處現成,一念萬年,初無住相。所以道:「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 ,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5)渠非修證,本來具足,他不
染,徹底淨。正當具足淨處,著得箇眼,照得徹脫得盡,體得明踐得穩。生死元無根蒂,出沒元無朕跡,本光照頂,其虛而靈,本智應緣,雖寂而耀。到無中邊、前後,始得成一片。根根塵塵,在在處處,出廣長舌,傳無盡燈,放大光明,作大佛事。元不借他一毫外法,的的是自家屋裏事。

6)默默自住,如如離緣,豁明無塵,直下透脫。元來到箇處,不是今日新有底,從舊家曠大劫前,歷歷不昏,靈靈獨耀,雖然恁
,不得不。當恁麼為時,直一毫不生,一塵不翳,枯寒大休,廓徹明白。若休歇不盡,欲到箇境界出生死,無有是處。直下打得透,了無思塵,淨無緣慮,退步撒手,徹底了也,便能發光應世,物物相投,處處恰好。所以道:「法法不隱藏,古今常顯露。」

7)諸佛諸祖無異證,俱到箇歇處。三世斷、萬機寂,直下無絲毫許對者,佛靈自照,妙徹根源。識得底裏盡,分身應事,門門放光,物物現影。便知道,盡自箇裏流出。百草頭一切處,了無則箇與我作因作緣,通身徹底恁
去。

8)空無痕跡,照非情塵。光透靜深,杳瑕垢,能恁自知,恁自了。淨妙明田地,是本所有者,多生不了,只疑礙昏翳,自作障隔,廓然智游,內忘功勳。直下脫略去,擔荷去、轉身就位,借路著。靈機妙運,觸事皆,更無一毫一塵,是外來物爾。

9)默默照處,天宇澄秋,照無照功,光影斯斷,箇是全超詣底時節。源淨體靈,樞虛機活,歷歷本明。其中發現,便提得出,在事事頭上,恰恰具足,與二儀同,萬象等。坦坦蕩蕩,縱縱橫橫。天同天,人同人,應其身現其相,而說法。能如是體得十成,廓然亡所礙者。

10)淵湛寂默,徹照源底,箇處虛而靈,廓而明,雖有昭然自鑑之像,而無影響相偶。底時窺得破,猶有辨白擔荷之功,更須退步,方詣環中,光發其間。卓卓獨存,卻解借功,名誕生。斯乃出沒幾微,細細明辨,能分身,便可御事。

11)有印萬象之印,其印不痕,游世對緣,自有塵塵三昧底受用。其用自沖,不可盈滿。空谷之受雲,寒溪之濯月,不出不在,迢然化外,更能放
無得無向,在在處處,還之舊地,毫髮不曾移動。跛跛挈挈,百醜千拙,鼎鼎地自然圜順。趙州洗鉢、喫茶,不著安排,從來成現。若如是具眼,一一覷得徹,方是箇衲僧做處。

12)田地穩密密處,活計冷湫湫時,便見劫空。無毫髮許作緣累,無絲糝許作障翳,虛極而光,淨圜而耀,歷歷有,亘萬古不昏昧。底一段事,若點頭知有,不隨生滅,不住斷常,要變應則與萬象森羅同其化,要寂住則與二儀蓋載同其道。出沒卷舒,一切在我。本色漢,須恁
收放始得。

13)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若端能體得到自己無外境界,則恰恰
對待、出思議。佛佛心心,精到無二。衲僧默游寂住,虛靈妙通,等太虛度塵劫。卓卓亡倚,明明非思,箇是本所住處。機轉化分,歷世應事。照無功、用無跡,閑雲流水,初不留礙。直純純穩穩,一切移不得,方不隨夤緣轉也。實體取。

14)道非祖傳,祖未來時,彌綸周
,自然空空不痕,靈靈亡偶。獨照出因緣,常活離形穀。所以喚作祖,唯證相應,不可授手。佛佛之到,以此極,應化分身,花花葉葉。根根塵塵,智入三世。萬機不我擾,一塵不我外。妙出大千經卷,何處更有影事可得。

15)歷歷妙存,靈靈獨照,攬之不得,不可名其有,磨之不泯,不可名其無。出思議之心,離影像之跡,空其所存者妙。妙處體得靈,靈處喚得回。心月身雲,隨方發現。直下沒蹤跡,隨處放光明。應物不乖,入塵不混,透出一切礙境,照破一切法空。於差別緣,入
淨智,游戲三昧,何所不可。當如是實體究。

16)廓而自靈,淨而自明,能普遍而無取照之功,能分曉而無緣想之累。出有無表,超思議情,唯證相應,不從人得。佛佛祖祖,葉葉花花,聯續底事也。應時不取相,照處不涉緣,便能堂堂不昧。只箇家風,處處現成,任君收拾。

圆悟克勤、大慧宗杲、宏智正觉禅师道影 

宏智正覺(西元10911157年)主倡默照禪,與大慧宗杲(西元10891163年)的宗風相峙。今從《宏智禪師廣錄》卷六,抄出其中有關默照工夫及其禪境的十六則,可以見默照禪的用功方法及其見處(《大正藏》四八.七三-七八頁)。正覺禪師,山西省隰州人,七歲即能日誦數千言,十一歲出家,十四歲受具足戒,十八歲遊方,到河南省的汝州香山,謁枯木法成(西元10711128年,芙蓉道階的法嗣),成師器重,有省。再參丹霞子淳(西元10641117年,也是道階的法嗣),大悟。時年二十三歲。

前後住持天童山景德寺垂三十年。初到時,由於金人侵犯,諸寺皆在謝遣雲遊之人,獨正覺禪師來者不拒,且謂:「明日寇至,寺將一空,即今幸其
尚為我有,可不與眾共之乎。」因此,天童舊住眾不滿二百,正覺禪師住山之後,四方學者,爭先來集,數逾一千二百人。知事以道糧將盡相告,師云:「人各有口,非汝憂也。」言未訖而即有嘉禾錢氏航米千斛來寺之訊傳到。師住山期,更新建寺屋,幾達千間。

正覺禪師一生主倡默照法門,闡揚理事泯融,偏正回互,明暗相即,寂照虛靈,環中虛白之旨,以此石頭希遷及洞山良价以來所定的宗旨,
大乘法門的極則。他在入寂之前,寫下遺偈:「夢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鳥煙歿,秋水連天。」這是何等蒼茫,何等寂靜,又何等統一的境界呢!這正是正覺禪師的禪境禪風所在。他有一篇〈默照銘〉,收在《宏智禪師廣錄》卷八。用「默照」二字,揭出了體用、理事、空有、明暗、空劫今時、平等差別、待相對等的主題,大振洞山的宗風。

“佛”的图片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