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8 00:54:55于善祿

2018臺北藝穗節——竹茹《周易儒、郭育圻、姚辰穎》



時間:2018816日,週四19:30

地點:藝‧風巷2

 

存在的狀態與行為,但有點無趣。

 

一開場許久的與觀眾的凝視和對看,如果像是去年梗劇場《致深邃美麗的》那樣(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372278169),也就罷了,但偏偏人家已經做過了,再做,就沒有新鮮感了,所以這個開場,有點令人厭倦,尤其那些愛理不搭的演員表情。

 

刻意的無表情,或者漸漸地開始騷動,似乎要有些甚麼表演了,但看起來比較像是「行為」:互相拋接小球、用耳機聽手機音樂、身體帶點節奏的抖動、替手機充電、搬桌椅及床墊、為盆栽濕擦葉子、澆水等,幾乎沒有對話,無以形容,不明就裡,充其量只能說「三個人類的存在」(即臉書搜尋:@threehumanbeings),覺得再多做甚麼詮釋,都只是替該演出加分,似也不必。這樣應該是他們最期望的觀眾的反應。

 

周易儒獨白說了一段頗長的三體人和世界人的故事,但卻令人聽過之後不太有印象,這個獨白算是敘述,隱約似乎要呼應現場三個人類的存在,但這樣或許又是過度解讀,或試圖替演出拼湊邏輯,不要,就是不要。

 

要說燈光暨平面設計最得人心也行,DM以三位演員的側臉交疊,營造出某種沙丘荒漠的孤寂感,也像某種太空星球的表面一角;演出場地算是個「白盒子」(white box),相對於劇場人常常提及的「黑盒子」,這種空間吸引的多半是視覺藝術人,燈光能在這樣的白裡,恣意地著色,但燈光設計不貪心,最後的一條藍燈,收束著前面的無以形容、不明就裡,得分最多。

 

自從現代主義以後,永遠都有人喜歡或嘗試這種類近狀態、行為、現象、存在的展演,無可厚非;但比較欠缺的是,結構與節奏的鋪排,少掉這些,看起來多半鬆散,便容易令人按耐不住。可否在視覺、畫面、空間、色彩的思維之中,摻入時間、調度、韻律、能量等元素?

 

忽然想到香港進念‧廿面體,兩位主創者榮念曾、胡恩威都是劇場總體調度的能手,有機會的話,劇組人員或可參考看看,知道這次的核心主創成員來自劇場設計系的背景,郭育圻等於是先念了一年劇場設計系,後轉入戲劇系,如今又回頭和劇設系的同學合作,戲劇╳劇設,不可分也。

 

(寫得有點偏向inside story了,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