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5 02:26:05阿文

◎普世之寶

 

  ◎普世之寶

               ⊕潘文良

  法國的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
  《維基百科》自由、平等、博愛‥
「此格言,原為法國大革命時的口號,
 後於在一九四六年,第四共和;一九五八年,第五共和,
 被寫進《法國憲法》中,而成為法國精神的代表——
 也成了人類,普世的價值、共同追求與實現的目標。」

 
  阿文覺得‥「博愛」可以改成「慈悲」,而「平等」,則須以「尊重」為根基;另外,再加上「尊重」與「智慧」,何以故?
  且聽以下解釋!

・自由須律己持戒、
 尊重則和平安祥、
 慈悲是予樂拔苦、
 智慧為明燈羅盤。

 ⊕自由
  自由,簡而言之,就是「由自」‥任由自己所思、所言、所行。
基本上,愛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都可以自主、都是自由。
但不可否認‥自由,也必須有所規範,至少以「不傷害他人」為前提!
  自由,一但會傷害到他人,即是「惡」!
  所以‥每個國家、社會,就會有「法治、法規」,以約束「自由」。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政治家〈羅蘭夫人〉,被〈雅各賓派〉,送上斷頭台處死;臨刑前,她在自由神像前,留下了一句,為後人所熟知的名言‥
「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阿文故言‥
「法治,是民主自由的精神與基準。
 民主,不能是民粹;
 自由,不能是犯罪。」

  有多少人,總是打著「民主、自由」的旗幟與口號,卻違法亂紀地,為犯罪之行呢?真是可嘆可悲!
  所以說‥自由,必須懂得「自律、自制、自重、自愛」,故要知「持戒」。
(持守戒律,是自發、自願的——沒人任何人,可以勉強的。)
  佛教有五戒十善‥
五戒者‥戒殺生、戒盜竊、戒邪淫、戒妄語、戒酒毒。
十善者‥
 身業有三‥不殺生、不盜竊、不邪淫。
 口業有四‥不妄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
 意業有三‥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
  人間法律千百條,這五戒十善,乃為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能持者,則能自益自利,而不損人、不害人。
 
 ⊕尊重
  阿文覺得‥
這「平等」,當以「尊重」為根基。
沒有尊重,也就沒有平等可言。
說實在的,要「平等」,還真是挺困難的!怎麼說呢?
蓋人生而不等,無論‥長相、身材、貧富、智愚、疾健等,種種皆不平等。
既生而不平等,也就會因為在自然「對照、比較」下,即產生「優劣、勝負」。
比如‥兩個人,站在一起,高矮、胖瘦、壯弱,乃至美醜,立竿見影。
既生而不平等,則難以「平等」也!
  譬如‥
能力強的人,賺大錢、發大財;能力差的人,恐怕連三餐都有問題。
社會貧富懸殊,如何才能「平等」?
豈非要叫富人把錢全吐出來,再平均分配給每一人,好達到「均富」?
要講求「平等」,真是挺難的!
  尊重,也就是「尊重異己」——
跟自己國籍、種族、語言、職業等等,不同的,都能予以尊重。
跟自己意見、看法、觀念、主張等等,不同的,都能予以尊重。
不論種族、血統、膚色、長相、美醜、智愚、貧富、職業……
因為能夠,彼此互相「尊重」,而得以包容異己、消弭不平——
美者、智者、富者,不會驕傲,而欺凌他人;
醜者、愚者、貧者,不會嫉妬,而怨恨他人。
也唯有「尊重」,才得以成就「和平、安祥」的世界。
 
 ⊕慈悲
  所謂「博愛」,博者,大也、廣也,博愛,謂之‥廣施大愛。
  儒家講「仁愛」,孟子曰: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基督教《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第五章第四十四、四十五節》‥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愛親人、朋友,很容易;愛鄰舍、陌生人,也還可以——
但要愛「敵人」,那可就有為難啦!
  因為人世間的「愛」,常會與「慾」相混(其實是一體兩面);
有「愛」,難免就有「惡」(厭惡),故常為感情,而影響理性。
結果,便如《論語.顏淵》所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佛教講「慈悲」‥慈者,予樂;悲者,拔苦。
  眾生皆希‥離苦得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六覺知‥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
 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菩薩者,自覺覺人、自利利人、自渡渡人也!
菩薩但願眾生,皆能「離苦得樂」;
但能發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不論是何人,就算是「惡人、敵人」,乃至是「魔鬼」,也都會願意,去幫助他們,「離苦得樂」的。
  
 ⊕智慧
  佛陀一向教導弟子,要「慈慧雙修、悲智雙運」。因為‥
若偏修慈悲,難免要落了個「迂腐爛情」;
若偏修智慧,難免要落了個「冷酷無情」。
  阿文故為偈曰‥
「慈悲待眾生、智慧處世事。愚行受傷害,退道墮邪痴。」
  所謂「修行」,就是「修正己行」,有所偏差,就趕快修正,直到目的地。
智慧,有如黑暗中的明燈(燈塔),有如航行時的羅盤——
使人不致於,走錯方向、迷失道路。
  
  如是推廣「自由、尊重、慈悲、智慧」,世間和平、安祥,方有望矣!
 
                 2020.03.05.四 02:20:20 初稿
 
~~~~~~~~~~~~~~~~~~~~~~~~~~~~~~
■附註
  「自由、平等、博愛」的「平等」,原來指的是‥
人們在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具有相等地位、享有相等待遇。
 
■附錄
  阿文之所以會選寫此文,乃因見有些臉書社團(政治類),即使是基督徒,或者是自稱佛教徒的,竟也總是在「仇恨」中立足,以仇恨心,去看待「異己」——將異己者,列為「敵人」,乃至貼上「魔鬼」的標籤。
每次見聞,那些充滿仇恨的言論,真是挺令人悲痛的……
  行文中,原來還有幾段,但感扯得太長,而欲刪之,然,既以成文,又難捨之,故移作「附錄」也!
 
  基督教《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第五章第四十四、四十五節》‥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愛親人、朋友,很容易;愛鄰舍、陌生人,也還可以——
但要愛「敵人」,那可就有為難啦!
  有些基督徒,連意見、看法、主張,乃至政治立場,跟他不同的,也就立馬被他判定為「敵人」,乃至貼上「魔鬼」的標籤——
既是敵人、既是魔鬼,豈有不除之後快者?
  於是‥即使是講求「博愛」的基督徒,再怎麼「博愛」,也始終「博不及敵人」,更別說是「博及魔鬼」了。
  但觀歐州歷史上的戰爭,「宗教戰爭」,還真是挺多的,至今也未能平息。
  猶太教、基督教、回教,三教其實是「同源同宗」——
觀其「創世論」,根本是「如出一轍」。
(回教,抄襲基督教;基督教,源於猶太教。)
  三教,不也都講「愛」嗎?
但因其「一神論」的基本教義‥
自己信奉的,才是唯一真神,其他人信奉的,都是假神。
使其骨子裡,極具「排他性」——
不同信仰,即「非我族類」,既是「異族、異類」——
要去愛,要去「愛人如愛己」,那可就得考慮啦!
何況是「敵人」、何況是「魔鬼」?
  基督徒,常會說‥「耶穌愛你、神愛世人。」
但能不能,也問問自己‥
「我能不能,也像耶穌、像神那樣,去愛人、愛世人呢?」
 
  有個女孩,跟阿文說‥
「耶穌愛你!」
  阿文還真想問她‥
「耶穌愛我,那妳愛我嗎?」
  基督徒們,總會說‥
「神愛世人!」
  阿文也總要問基督徒們‥
「神愛世人,那你愛世人嗎?」

 
      *      *      *      *
 
  《聖經.箴言.第二章第二十節》‥
「智慧,必使你行善人的道、守義人的路。」
  基督教,也是有講「智慧」的!
  但看來,很多基督徒,並不重視「智慧」——
往往把「信」,看得比「智」還重要!
故謂‥「信主得永生。信者上天堂、不信者下地獄。」
因而只要「乖乖地信」就好!
  缺乏智慧的信,難免要走錯目標、迷失方向!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宗教教徒,會被「騙財騙色」,還以為「蒙主恩寵」;
乃至「賣淫販毒」,供養「教主」;
甚至「集體自殺」,一同「上天堂」去。
  譬如「恐怖份子」,能去當「自殺炸彈客」,因為他始終堅定相信‥為國犧牲,死後可以「上天堂」!
 
  故知‥信,也要信對,倘若信錯了,那就麻煩啦!
  譬如‥住台中的人,想要到台北,自當「往北」,才是正確的選擇,但他開車上高速公路,卻是「往南」。
  家人告訴他‥「你開錯方向啦!」
  他說‥「我相信我一直開下去,一定會到台北的!」
  任他如何「相信」,一路開到台南、高雄、墾丁去,也找不到「台北」啊!
  
  阿文曾寫了個「寓言故事」‥
  有隻猴子,很羨慕鳥,因為鳥會飛,於是整天幻想著,自己會飛;做夢也夢到自己會飛,日久歲長,居然相信自己,一定會飛;於是‥爬到森林中,最高的一棵樹上,從樹梢,蹤身一跳——
他以為自己,飛起來了……結果‥摔了個半死。

  錯誤的相信(信心),終究也只是在「自欺欺人」罷啦!
  所以說‥用「智慧」,去檢驗自己,所「相信」的,到底「對不對」,真是挺重要的!
 
  佛陀教導弟子,五根五力‥
一、信根、信力。
二、精進根、精進力。
三、念根、念力。
四、定根、定力。
五、慧根、慧力。

 
  根者,如植物之根,植物有根故,得以吸收水分、養分而成長。
  力者,如動能也!有能力,才得以前進,也才得以成就。
  一切修行,不離「智慧」!
蓋智慧者,有如黑暗中的明燈(燈塔),有如航行時的羅盤——
使人不致於,走錯方向、迷失道路。
                 2020.03.05.四 02:20:00 初稿
 

~~~~~~~~~~~~~~~~~~~~~~~~~~~~~~
■延伸閱讀
    ◎自由、平等、博愛         ⊕維基百科
  法國的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
  自由、平等、博愛(法語: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發音:[libɛʁte eɡalite fʁatɛʁnite]),
又譯為「自由、平等、友愛」、「自由、平等、兄弟」、「自由、平等、團結」,是法國的國家格言。
此格言,首先出現於法國大革命,並在一九四六年第四共和、一九五八年第五共和,被寫進法國憲法中,現在,已成為法國精神的代表。
 
 ⊕自由
  一七八九年——
  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宣稱:
「自由,即所有人皆擁有的,做一切不傷害其他人的自主權。
 除了保障社會上其他人,享受同樣權利外,此天賦的權利,不應有任何限制。」

  一七七五年——
  美國政治家〈派屈克.亨利〉(Vivre libre ou mourir)提出‥
「不自由,毋寧死!」
  這種對於自由的詮釋,在法國大革命後,流行於世,後來,成為希臘國家格言、成為共和國的一個重要格言。
 
 ⊕平等
  平等者,指所有人,視為同等,廢棄各人生來和地位的差別,只考慮各人,對國家經費,所做出的貢獻。
  一七九三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指出‥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一七九五年,「平等」的定義為‥
「於法律面前,無論受法律保護者,或受法律懲罰者,人人皆平等。
 平等承認:生來的差別,和不受遺傳影響的能力。」

 
 ⊕博愛
  一七九五年,《法國憲法》中,謂‥
「博愛即『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所欲者,常施予人』的精神。」
  法國雜誌 Esprit的哲學編輯〈保羅.帝博〉(Paul Thibaud)說‥
「我們有多麼視自由和平等為權利,也多麼有義務,以博愛去尊重他人。
 故此,這是道德的格言。」

  也有學者認為:Fraternité 就其本源來看,並沒有「博愛」的意思,強調的,更多是兄弟關係,或類兄弟關係的社群價值。
 ⊕歷史
  在一些不由羅馬天主教會管轄,而由法國政府管轄的教堂上,也刻上了這個格言。
  「自由、平等、博愛」,是法國大革命的原則及口號。
  革命爆發時,巴黎鎮長讓.尼古拉.帕什(英語:Jean-Nicolas Pache),在巴黎的牆上塗上「自由、平等、博愛,或死亡」(法語: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 ou la mort)。
  首次使用它的政治人物,是羅伯斯庇爾,他在一七九〇年,國會會議中的演說中,改編了巴什的標語。
  波旁復辟期間,這口號被摒棄。
  第二共和時期,皮埃爾.勒魯重新提出這口號。直至第三共和時期,它才被定立為官方格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被納粹德國佔領,維琪法國總統貝當,把國家口號改寫成「勞動、家庭、祖國」(法語:Travail, famille, patrie)。
  二戰之後,較溫和的「自由、平等、博愛」版本,被寫進一九四六年第四共和,與一九五八年第五共和的法國憲法中,現在,已成為法國的國家格言。
 
 ⊕其他
  「自由、平等、博愛」,出現在法國的硬幣上。
一九一六年,法國法郎一分硬幣上,一面刻著瑪麗安娜,另一面刻著「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
二〇〇二年,在法國發行的歐元一元和二元硬幣,一面刻著歐洲地圖,另一面也刻著這句格言。
 
◇維基百科。自由、平等、博愛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自由、平等、博愛
~~~~~~~~~~~~~~~~~~~~~~~~~~~~~~
※本文首舖於「新聞台」。2020.03.05.四 02:27:46
◎潘文良《普世之寶》。2020.03.05.四 02:20:00
 http://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0223428
※本文轉貼於「觀照思惟錄」。2020.03.05.四 02:38:00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20244542125363/permalink/420049128811569/
※本文轉貼於「鐵桿:我們談政治」。2020.03.05.四 02:43:00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98482618002744/permalink/228825174968488/
■標籤:法國、自由、平等、博愛、尊重、慈悲、智慧、良善、宗教、仁受、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神愛世人、耶蘇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