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7 14:39:27四方美學

氣氛的體驗、捕捉與改造

 

                       氣氛的體驗、捕捉與改造                       
  
圖、文 劉振雄

    

 

        我們的眼睛總是喜歡看美的事物,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從早晨起床、上學,或是上班,然後晚上回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一定會發現有些東西看了很舒服、很有趣,每遇到這種情形,我就會想拿起相機。可是時間久了,同樣的事物經歷的次數多了,習以為常,也就不以為奇、不以為美,不再覺得可貴。

    喜愛攝影的朋友一定常有一種感覺,就是無處可去的感覺,可拍的東西似乎拍遍了;如果攝影的天地真是如此狹小,豈不可悲。

    常見北部的人到南部玩佳樂水,而南部的人卻包著遊覽車趕到基隆看野柳風景,這就是新鮮感,沒有去過的地方都足以令人好奇;可是攝影者不能像觀光客一樣,他除了要走得遠、看得多以外,還要能看到細緻處,這種著眼的角度絕非走馬看花所能洞察。

    如果有了這種想法,可以入鏡的題材就多矣!

    因此,拿起你的相機,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候重遊舊地時,我們會發現,那川原海嶽、風景名勝,原來另有妙境。

    所謂好的攝影作品,並無深文奧義,它只是將人生世物中特別新鮮有趣的表現出來而已,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新鮮有趣的東西在那裏呢?我們不容易「見」著,因為一成不變的習慣蒙蔽了我們的眼睛。

    有時候,當我看到別人一件好的作品,才猛然覺悟到,如此美景,為什麼我去的時候沒有發現?或是當時看到了而不以為然。

    傑出的攝影者就有見常人所不能見的本領,他的眼睛是點鐵成金的眼睛,只要生命生生不息,新的發現也就生生不息,他們對於人生世相的解悟和留戀是如此的敏覺,令人羨慕,令人激賞。

    攝影是培養趣味的最好媒介,在工作之餘,我把玩攝影,當真的玩,深覺攝影的功能不只是存真,還可以創造,所以,攝影是藝術。

    其實,藝術的世界也還是我們日常所接觸的世界,——是它不經見的另一面;它不經見,是因為我們站得太近。想要看到這一面,必須離開日常在我們四 周所畫的那一個圈圈,把世界擺在一個距離以外去看。

    同是一個世界,站在圈子裏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

    有一次,我聽說臺北縣三峽的白雞廟很有名,於是利用週末下午不上班,和同事趕了去,親眼看到以後,才發現不過爾爾,論規模比不上臺北的行天宮,論環境比不上北投忠義廟,我想三峽當地的人也不會覺得白雞廟有什麼新奇,但我總不願空手而回,幾經觀察拍下了(圖一),帶回家經過格放和色調處後變成(圖二),氣氛濃厚深重,和當時的現場完全不同,這種感覺,卻是在臺北任何一座廟院所不易獲得。

    我覺得,藝術的世界仍然是由我們日常所接觸的世界中發現出來的,藝術的創造乃是舊材料的新表現,當我們取旁觀的態度看一件東西,於是見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譬如我看「博愛路」是一條街,關心的是它有沒有適當的角度構成攝影美,街上的行人車輛是否在理想的位置,至於博愛路可以通往北門郵局在攝影上就不重要了。

    由(圖二)來看,它是得自白雞廟,是實景,而氣氛卻是在暗房中塑造出來的,所以說,藝術和實際人生本來就有一種距離,在情理之中存在幾分不近情理,於是,嚴格的寫實主義是不易成立的。

    如果我說,是藝術就免不了有幾分形式化,免不了有幾分不自然,不知道讀者以為然否?

    攝影的道路是艱辛的,往往花很大的心血得來的照片,而別人卻以為稀鬆平常,這就是攝影的難處,如何化平凡為不平凡,化腐朽為神奇,必須要經過一番冷靜的觀照和融化洗鍊的工夫,這也是每一位同好所奮力追求的吧。

 

                                      (刊載於中華攝影周刊)